首页/教师资格证/高中/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《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》真题及答案
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《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》真题及答案
收藏
参考人数0
人气0

包含试题

17

考试总分

133

及格分

0

考试时长

不限时长

做题模式

考试
练习

考试说明
所需费用 免费考试 / 原价 ¥ 0.00 / 每位考生可考次数不限 / 开通会员免费考
考试说明
本考试暂无特别说明,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
试卷组成
单选题 含 14 题 ( 共28分 )
问答题 含 3 题 ( 共105分 )
考试时间
参加考试无限制,随到随考
  • 单选题
    1.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“云”意象,体悟其多样的内涵。下列含有“云”意象的诗句,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2.教学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时,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,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。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()
  • 单选题
    3.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,围绕“乡土情怀”选择阅读篇目。下列作品适合的是( )
  • 单选题
    4.学完《雷雨》,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“三一律”创作原则。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5.读古代文化经典时,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。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()
  • 单选题
    6.文言文复习课上,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“则”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 “则”表示承接关系的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8.学习“语言文字运用”专题时,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。下列语句中成语使 用恰当的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9.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》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,体 验人生,关注社会热点,激发写作欲望”。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,不正确的是()
  • 单选题
    10.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、刘易斯•托马斯《作为生物的社会》、史蒂 芬•霍金《宇宙的未来》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。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() 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11.近年来,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,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,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。比如,教学《项链》一课,以往我们 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。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,逐渐推 进深度思考。通过小组讨论,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“虚荣”是人性使然,她在后期的转变是 值得称赞的。接着,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,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 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,迷失自我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。直到下课前,学生还在热议。可见,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,正确的是( )o
  • 单选题
    12.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,按要求答题。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。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 深处,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,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。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 力,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,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。学生围绕文本 解读开展实践活动,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,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。在研读文本的过 程中,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;学会通过研读、讨论 和反思,提高整体感知、信息提取、推断阐释、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,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 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。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13.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,按要求答题。 上课前我担心《记念刘和珍君》远离时代,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,但备课时没想太多,参 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。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,不太容易进入 文本,课堂气氛很沉闷。我当时有点紧张,赶紧调整教学思路。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,体会鲁 迅的情感变化,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;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 如何围绕关键词,比如“猛士” “庸人”等,品味作者情感;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 己的理解,我点拨、总结。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“刘和珍”形象,但当时没有讲,准备挪到下节 课来完成。作为新手教师,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。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,正确的是( )
  • 单选题
    14.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,按要求答题。 教研组长: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。一直以来,写作教学效率不高。下周要给高一 新生上写作课,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。 师1: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,我先汇报下: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,凑字 数,压力大;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,感觉有点远离生活。 师2:既然这样,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,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。 师3 :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,没有输入哪有输出。 师4:我同意大家的观点。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,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 作的源泉、写作的价值,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、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。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是( )。
  • 单选题
    15.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,按要求答题。 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 程性体验,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。比如,教学“中外戏剧名 著选读”,可以安排学生围绕“我喜欢的人物”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,与人物充分对话,从中 获得人生启迪。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、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,着眼于 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,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。比如,教学“《史记》选读”,可 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,如“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” “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” “讨论刘邦是不 是英雄”等,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,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。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,正确的是()
  • 问答题
    阅读《念奴娇•赤壁怀古》教学实录片段,回答第16题。 , 案例: (播放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片头曲: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……”) 师:苏轼的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与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,但苏轼用的是 “风流人物”,而不是“英雄人物”,为什么呢? 生: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、有成就的人物。 生: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,一个侧重“风流”,一个突出“英勇”。 师:“风流人物"与"英碓人物”究竟有什么异同,我们一哙-儿再耒讨论,先继续彳主下看。 师:再来看这句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”,如果把“公瑾”换成“周郎”,把“初嫁”换 成“出嫁”,意思会有什么变化? 生:“公瑾”是周瑜的字,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。 生:“初嫁”是刚刚出嫁,而“出嫁”就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。师:“初嫁”强调小乔年轻,刚刚嫁给周瑜。可是,我想告诉大家,这里苏轼是真的“错” 了!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,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,她不是“小乔”,已经是“老乔” 了。 生(齐):啊? 师: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?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? 生: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? 师:情感如火,十年依然——这种理解合情理,但不准确,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 吗?为什么苏轼偏偏用“风流人物”,而不用“英雄人物”? 生:“风流人物”跟美女与英雄有关,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,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、懂爱 情的。 师:对!在苏轼看来,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作“风流人物”,“风流人物”不仅要有侠胆, 还要有柔肠。正如刚才同学所说,懂得爱情。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,跟十年前 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,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。“英雄人物”容易让人 们只想到英勇顽强、刚毅果决,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—— 生:“雄姿英发”。 师:“雄姿英发”描写的是“风流人物”英雄气概的一面,那么“羽扇纶巾”说的又是哪一 面呢?注意啊,“羽扇纶巾”是文臣的装扮。 生: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? 师:正是!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,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、智慧超群。如果说, “公瑾当年”和“小乔初嫁”是写周瑜既有刚,又有柔,那么后两句“雄姿英发”与“羽扇纶巾” 写的是周瑜什么呢? 生:既能武,又能文。 师:好。这下我们就把“苏轼为什么用'风流人物'”这个问题解决了,其实他心目中的周 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、文武双全的“风流人物”!问题:16.(1)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片头曲的教学意图。(10分)(2)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。(10分)

暂无任何记录

客服客服

客服客服

客服客服

客服QQ
微信扫一扫
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

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( 蜀ICP备13002521号-1 )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 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