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小米赴港上市,市值或超过 1000 亿美元,雷军或成为中国新首富。在中国,小米的商业模式只此一家。 它以超低价格出售手机,并建立了智能硬件生态。它以惊人坪效运营门店,维持低成本的销售渠道。它以互联网服务变现流量,至今尚未盈利。但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人,可能不懂这些。他们知道的是,小米是他们能买到最好的智能手机。曾几何时,人们被店员忽悠,因复杂指标而炫目,拿辛苦钱买了远高于成本价的手机。某种程度上,中国手机是带有“原罪”的产业。而小米救赎了它。 在几年前,雷军疲倦却富有的那个夜晚,他为什么没退休?他如何带小米渡过难关,并改变了中国?这篇文章想解释清楚这些。在中国,在世界,小米的成功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。 一、不愿休息的人:雷军前半生的成功,几乎都是在等待一个时刻:他心灰意冷,不愿撒手,决定做手机的那一刻。在几乎所有人口中,他都是个愿意拼、很聪明的好学生:两年修完四年学分、武大汇编语言唯二考满分、开发杀毒软件“免疫90”。 多年后,有人去采访雷军的同学,对方不知道小米,却说:早就觉得他不属于这里,他一直很拼。大四,他花两块钱买了本《硅谷之火》,被里面乔布斯的故事吸引,跟王全国、李儒雄合伙开了家公司“三色”,专门仿制汉卡。开发完成后却被他人盗用,他在困境中毕了业。后来的故事人所共知。 他在中关村见到求伯君,被对方笔挺的西装、“香港金山副总裁”的名片所吸引。“大丈夫生当如此。”当时,金山最重要的业务是WPS。很快雷军受到重托,组建了北京开发部。面对传统汉卡,WPS很有优势。面对Windows平台的Word,国内计算机根本跑不起来。 后来,等计算机配置提高,Word有竞争力时,WPS已占尽半壁江山。但随后,金山做了错误决策,相传与雷军有关:重新开发WPS,使之兼容Windows平台。这抹平了软件置换的成本。 1996 年,金山的“盘古”被微软应用取代。相传那时,雷军十分消沉,整日去蹦迪麻痹自己。后来,雷军开窍,认为融资上市是金山的出路。金山开始进入游戏业务,并接受联想的注资。等上市时,金山市值不过6. 26 亿元港币。 2007 年 12 月,雷军离开了金山。此后三年,雷军几乎专注投资。 二、小米:雷军的第二次人生:2010 年,他拉上几个联合创始人,一起喝了锅小米粥,决定开始做手机。“中国人认为,以小米+步枪也能打败拥有更好装备的敌人。”后来《连线》杂志在访谈中这样说。雷军则自己解释道,“Mi代表的是移动网络(Mobile Internet)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(Mission impossible)。”这个定义并不夸张。 即便有前半生光环加身,他在手机行业仍是个新兵蛋子。供应商优先供给大厂,无人搭理他。传言雷军飞往日本去找供应商,正赶上 2011 年福岛核泄漏,飞机上几乎是空的。这感动了一些日本供应商。 至于组装,雷军说自己从第一家谈到第四家,都没人理他,直到英华达的南京总经理愿意一试。至今,小米只有两家供应商,即英华达和富士康。在运营策略上,小米也开创了先河:用ROM积累粉丝,完成冷启动。雷军使社区为用户反馈的来源,并按照建议,给小米加上了“只接通讯录电话”等功能。 后来,罗永浩做锤子时照葫芦画瓢,也从ROM开始做起,尽管对“粉丝文化”理解并不同。可以说,跟粉丝混在一起的雷军,会拿“are you ok”自嘲并不奇怪。但人们很难想象柳传志、黄章会这么做。对国外媒体,这成为理解雷军的一个入口。 在2011 年 8 月,小米第一款手机发布了。当时,国产手机仍走低端路线,经常是几百元定价。雷军怀疑,没人会买 2000 元的国产手机(成本也是 2000 元),决定每台亏 500 元发售。后来他熬了一夜,觉得自己疯了,好手机一定会卖出去的。最终定价 1999 元,在国产手机中绝无仅有。最终,小米的 40 万台手机在 37 小时内售卖一空。雷军成功了。 三、2016:不曾沉沦,就不能拯救用户:这是雷军把手伸进泥土的一年,他第一次学会了一个词:手机交付。之前雷军认为,互联网直销+粉丝效应就足以支撑小米。然而事实是,粉丝并没有抛弃他,但世界比他想象得更大。在线下,华为和oppo/vivo凭借门店渠道,抢占了大量三四线市场。很多人走进门店,经店员一番劝说,就买了利润更高的oppo。毕竟,把手机像珠宝一样拿出来,也是“用户体验”的一部分。 当时雷军跟刘德说,要不我们改名叫others得了,你看占有率有30%几呢,我们一下就变成第一了。刘德说,不行啊,工商局不让。后来,雷军打趣说出这段话时,没人知道他当时的苦涩。他针对几个问题,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。 作为改革的结果,小米在 2017 年重回市场前五,并在 10 月提前完成了千亿元销量的目标。作为背景,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其实在下滑。 四、米聊溃败,只能硬件救国:2010 年 11 月,这是雷军命运差点改变的时刻。如果他成功了,就不必押注硬件救国了。当时一款名叫kik的“免费短信”应用登录苹果商店, 15 天吸引了 100 万用户。雷军和腾讯同时盯上了这款产品。小米的行动非常快,2010年12 月就开发出了“米聊”。雷军在聚餐时说:“如果腾讯先进来,米聊成功的几率就大大降低。所幸,腾讯给了我们 3 个月时间。”雷军不知道,腾讯内部有几个团队在竞争,其中之一就是曾被他放了鸽子的张小龙。他以为自己赢了。2010年12 月底,腾讯的微信上线。彼时输赢仍无定论。 次年 5 月,米聊上线“语音对讲”功能,迎来爆发期。形势似乎一片大好。但随后,张小龙凭借社交洞察,开始给微信添加“附近”、“摇一摇”、“漂流瓶”功能。而米聊还在熟人/陌生人之间摇摆不定。这源于张小龙的一次发现:人们对省一毛钱无感,却渴望认识身边的帅哥美女。当然,微信也背靠大树:腾讯QQ的巨大导量,贡献了第一批种子用户。 当时,负责米聊的是黄江吉,人称KK,从微软工程院被雷军挖来,成为 7 位联合创始人之一。 2011 年 8 月,米聊已无力回天,雷军发了微博“舍得,有舍才有得”,宣告放弃。黄江吉却还心念念要做第二。后来,雷军坚持认为,微信是抄袭了米聊才成功的。黄江吉却归因于腾讯的导量、决心和社交积累。可以说,米聊成了二人永远的遗憾。 五、手机只是小菜,物联网才是未来:2015 年 3 月,雷军宣布:小米的下一个战略会是智能家居。在他设想中,手机上的一个超级app将打通所有产品:电视机、空气净化器、摄像头、灯泡。最终,小米将在“人”与“家居”之间构建新的一层土壤——智能硬件。这层土壤带来的新机遇可比微信:最初从应用层介入,却成了堪比操作系统的生态平台。对于为什么会有新机遇,雷军也给出了解释:“以前智能家居都是基于PC做,对实际应用场景没用。今天,移动网络带来了能真正应用的新模式。”可以说,雷军仍有执念:他在金山做软件 16 年,错过了互联网的增长。他的米聊被微信打败,无缘收割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红利。 如果智能硬件能成为通用平台,小米就能曲线救国,凭用户黏性杀回线上应用阵地。这种思维方式,人们今天并不陌生:乐视曾“便宜卖电视,高价卖内容”; 360 免费发放智能摄像头,以内容供给水滴直播。但在当时,这种思路还让人大呼看不懂。 六、给世界上一课:小米在卖什么:在招股说明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,小米把商业模式分成了三部分:硬件、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。这三项综合在一起,成为了小米的商业模式本身:用硬件产品给新零售渠道导流,用渠道维持低成本交付的“厚道价格”,用互联网服务变现。雷军曾比喻说,这是一种变相的“小费模式”。而其结果是,中国和印度更多的低收入消费者能买得起智能设备,即使少用点服务,也能真正触达世界。 本文来自生意经,创业家系授权发布,略经编辑修改,版权归作者所有,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。[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(ID:chuangyejia),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] |
Archiver⋅手机版⋅小黑屋⋅全网虚拟资源宝库网 ( 蜀ICP备13002521号-1 )|网站地图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